close

婁底經開區引進了具有全球獨創傳統軋輥循環使用技術的創新企業“三泰新材”。這是該企業生產車間一角。石禎專 攝婁底市委副書記、市長易鵬飛。楊暴默 攝特派記者 聶映榮 小劉軍
  二十八星宿高掛銀河,相傳“婁星”和“氐星”在婁底上空交相輝映。
  光陰荏苒,短短30多年,婁底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農村集鎮,化蛹為蝶,發展成一座繁榮的現代化新城。
  因為漣水,婁底與母親河湘江緊緊相依。30多年的發展,江與城也曾有過污染嚴重的迷惘。近年來,新興的“湘中明珠”花大力氣對“四水三庫”進行治理與保護,推動和發展循環經濟,探索江與城的和諧交融。
  漣水河從婁底城區穿城而過,經湘鄉至湘潭縣河口入湘江。近日,記者來到漣水河畔,只見潔凈的河面上倒映著高樓與白雲,河畔綠草如茵。夕陽西下,三三兩兩的市民在河堤上緩緩而行,散步休閑,雖在城市之中,卻有遠離喧囂之感。
  滋養漣水名氣雖不大,卻令人有歸屬感
  婁底地名的由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。相傳從北宋年間起,這裡依傍漣水河的航運,形成了集市。而集市的民居一般分為兩層,樓上安家室,底下做生意。於是當地人把集市改名為“樓底市”,口口相傳之後演變成了“婁底”。從這種說法看來,婁底地名的由來與漣水河緊密相連。
  在婁底人俞先生的記憶里,上世紀60年代,他還是個六七歲的小學生時,夏季炎熱,河水卻清涼至極,體育老師帶著他們來到一處沙質細軟的河灘,用竹竿和繩索划出一片淺水區,教他們游泳。小伙伴們躍入漣水河,河面上歡聲笑語,水花四濺。數十年過去,俞先生依舊記得很清晰,那時在河中游泳時,常有魚兒“親”自己的腳。
  “這條河寄托了太多東西。”俞先生說,自己的祖籍在黃河之濱,出生於長江、漢江相匯的武漢,年少時隨父遷至婁底,在這裡長大成人。後來,他在外闖盪數十年,見過黃河的奇偉、長江的寬闊、黃浦江的繁華,最後還是選擇回到漣水河畔。他說:“雖然漣水河不像那些大江大河出名,但對於我們來說,卻最有親和力和歸屬感。”
  變化一度變“臭水溝”,如今又成碧水河
  然而,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,漣水河逐漸變了。那時,煉鋼廠、造紙廠、磷肥廠的污水都是直排入河。俞先生說,漣鋼最初投入生產時,污水入河,滿河的魚都肚皮翻白。
  接下來的30多年,婁底在漣水河的滋養下迅速發展,但漣水河卻成了婁底的“下水道”,兩岸滿是垃圾,河水呈現黑色,成了一條“臭水溝”。特別是枯水季節,河邊整條街道都瀰漫著陣陣臭氣,令人作嘔。悶熱的夏夜,附近的居民根本不敢開窗透氣。
  兩年前,總投資1.8億元的漣水河婁底城區綜合治理工程動工,圍繞城區5公里的河段,進行了沿河排污口整治、截污乾管建設、河道疏浚及沿河環境綠化美化等工作。2013年6月,工程正式完工,從漣水河流入湘江的水,達到Ⅲ類水標準。
  去年,湖南省政府明確將湘江保護與治理作為“一號重點工程”。“婁底5個縣(市、區),3.5個在湘江流域,1.5個在資江流域。對全省來說,‘一號重點工程’重點治理湘江,對婁底來說,是全市四條河三個水庫都要治理。”婁底市環保局局長劉時東說。如今,漣水河已從“垃圾場”,變成了市民的游樂場,從人人繞著走的“臭水溝”,變成人們愛在岸邊散步、跳健身舞的碧水河。
  除漣水河之外,婁底市另外三條河流孫水、資江和側水的治理成效也慢慢顯露。孫水河及其上游的白馬水庫,是婁底市的第一飲用水源,到目前為止,水質已連續兩年達到Ⅱ類標準。
  發展走循環經濟之路,江與城和諧交融
  婁底各類礦產資源豐富,是中部地區典型的資源型城市。粗放開采利用在帶給人們財富的同時,各種廢水、廢渣也給漣水、資江、孫水等河流造成了嚴重破壞。
  “對於資源型城市來說,要想持續發展,必須將‘黑色’GDP向‘綠色’GDP轉型。”婁底市發改委總經濟師鄧向東說,現在,婁底正在走一條循環經濟道路,從傳統工業、農業、再生資源、旅游產業等多方面入手,探索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,推動產業結構調整。去年,婁底市被確定為全省唯一的省級循環經濟試點示範市(州)。
  位於婁底冷水江市北部的錫礦山,被稱為“世界銻都”,在銻的冶煉過程中,會產生一種危險廢棄物——砷鹼渣,也就是俗稱的“砒霜”。因為極易溶於水,部分物質通過地下水進入河道。當地居民李勇說:“有些被污染的地方,草都長不了。”
  僅閃星銻業一家公司,庫存的砷鹼渣就有2.5萬多噸。去年,該公司被納入循環經濟試點示範企業,“5000噸砷鹼渣回收利用工程”建成投產。這一項目利用最新技術,將劇毒的砷鹼渣轉化成銻金屬和砷酸鈉、鹼等化工原料。
  “要集中力量打好水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攻堅戰。”在婁底市委副書記、市長易鵬飛看來,環境治理和保護尤為重要,它不但關係到婁底的民生問題、形象問題,更關係到婁底的可持續發展。
  市民故事
  漣水從小養育他
  他守護漣水85年
  記者 聶映榮 小劉軍
  初夏,天氣晴朗,漣水河堤上綠草如茵。河畔的婁底老街雖然仍稱為“老街”,卻已延綿排列起嶄新的高樓,可以說完全是一條新街。一棟已顯年月的矮小瓦房吸引了記者的註意,在門口,一位穿著深綠色軍服的老人坐在竹椅上休息。
  “住老屋涼快,來,坐這歇會。”老人叫老伴搬來竹椅,熱情地招呼記者休息一下。老人叫鄔真誠,是位老漁民,他指著門外的漣水河說:“我今年85歲,也在這條河邊生活了85年。”
  鄔真誠10多歲就開始上船捕魚,終日與漣水河、漁船為伴。他說,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並不寬廣的漣水河裡,魚的種類比現在多得多。除了普通的草魚、鯉魚外,鱖魚、回頭魚也很常見。收穫好時,一天可以捕上100多斤。那時,可以直接在此乘船,入湘江,進洞庭,到長沙、武漢甚至上海。
  以前河邊的荒野上,現在已建起棟棟高樓。在幾十年的歲月里,漣水河畔完全變了個模樣,但在鄔真誠的心裡,有些東西不會改變,更不會磨滅。
  “我們很感激它,最苦的時候,全家都靠這條河。”鄔真誠說,他有6個孩子,最困難的時候,土地絕收,沒糧食吃,孩子們跟著遭罪。為了養活這個家,鄔真誠從早忙到晚,半夜就點著煤油燈上船捕魚。而靜靜流淌的漣水河,總如母親般不斷將魚饋贈給他,讓他拿去換糧食。
  如今,漣水河畔的婁底已從當年的小集鎮變成了現代化都市,漣水河在經歷過污染後,又重新恢復潔凈。
  時代變遷,這條河流與這座城市終究相輔相依。每天傍晚,眾多市民都會在這裡散散步,讓河風吹去一天的疲憊。鄔真誠雖然腿腳不便,每天也會叫上老伴,扶著他到河堤上走走。
  幾十年來,鄔真誠一直守在漣水河畔,不曾離開。如今,他的兒孫們也紛紛在漣水河畔建起了新樓房。
  城市名片
  婁底市,位於湖南的地理幾何中心,總面積8117平方公里。原是少數民族雜居之地,相傳先民們是盤古的後裔,屬三苗、九黎集團,出自五帝中的顓頊。婁底山清水秀,風光旖旎,波月洞、大熊山、九峰山、龍山等景觀奇特,水府廟水庫、勝仙洞等勝景,都是別具一格的旅游佳境。
  婁底礦產資源豐富,銻礦儲量居世界之冠,煤炭儲量居湖南第一。上世紀90年代以來,婁底工業從小到大,由弱轉強,形成了以冶金、建材、煤炭、化工、電力、機械為骨幹的工業支柱產業,被譽為“湘中明珠”。
  市長給湘江的信
  保護湘江之源
  建設幸福婁底
  婁底市委副書記、市長 易鵬飛
  湘江是婁底經濟發展之源,婁底是湘江支流漣水、孫水、側水之源。湘江母親河孕育了世代相傳的湖湘文明,也哺育了勤勞剛毅的婁底兒女。婁底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,是湖南乃至全國的重要新型能源原材料產業基地,擁有“世界銻都”、“江南煤海”、“現代鋼城”、“火電明珠”等美譽。長期以來,婁底因資源而興,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,既帶給古老湘江歷史的榮耀,也讓湘江之源一度飽受污染之痛。面對日漸失去“碧波蕩漾”神韻的母親河,面對十分緊迫的生態文明建設任務,婁底以背水一戰的信心,以抓鐵留痕的作風,打響了“保護湘江之源,建設幸福婁底”攻堅戰,提前完成了“十二五”主要節能減排任務,為湘江母親河重現“山青、岸綠、河暢、水凈”新面貌做出了新貢獻。
  保護和治理湘江母親河,貴在持之以恆,重在狠抓落實。我們將在“四化兩型”的指引下,以省政府實施“一號重點工程”為契機,全力促進轉型、協調、安全、高效、可持續發展。竭盡全力突出安全發展和轉型發展,致力推進工業倍增、服務業發展等6個四年行動計劃,下決心淘汰一批落後產能,關、停、並、轉一批企業,推動區域經濟協調、可持續發展;竭盡全力突出生態宜居,深入實施城鄉環境整治及建設、綠化婁底和九大環保工程等重大舉措,在已成功打造全國綠化模範城市、國家園林城市等一張張城市名片的基礎上,全力創建國家衛生城市,並努力向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邁進;竭盡全力突出保護治理,繼續抓好“四水三庫”以及飲用水源的綜合治理工作,加速推進湘江流域、孫水河流域、錫礦山環境綜合整治等一批重點工程,全力打造湘中重要生態屏障,讓湘江之源山更青、水更綠、環境更友好。
  九曲湘江水悠悠,湘情湘緒湘人魂。綠水環繞,是城市發展之魂;碧江長流,是湘江惠澤三湘大地之源。我們堅信,不久的將來,青春婁底必將伴隨著湘江母親河同發展、共進步,煥發出新的魅力。  (原標題:湘中明珠 一片碧波入湘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y49lyous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